0%

无后端构建的无痛HTML应用开发[2013趋势]

什么是无后端构建开发

无后端构建是希望通过云服务将后端从前端开发中彻底解耦。和云存储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数据存储,它还是一套解决方案,它通过将后端任务从前端代码中剥离出来的一套SDK,让前端开发者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前端交互用户体验。而让后端开发者聚焦后端任务的解耦,统一后端数据,并使得后端更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。

这个趋势意味着互联网数据正在由人读(human-readable)时代向机读(computer-readable)过渡。虽然语义网的w3c已经提出好久(1999),相关标准(RDF/OWL/RIF)也是许久前就制定了,但是在互联网上的实际应用中,总是雷声大,雨点小,普及率最高的RSS和FOAF(Friend Of A Friend)也只是这小众。这归结于丑陋的XML格式,虽说是机读,但是实际上描述定义这些机读格式的也是人啊,如果格式的可读性差,操作复杂,那么自然愿意使用的开发者就少。

而API则不然,这是程序开发中与外部系统交流理所当然的接口,是每个开发者都在用的,一看就懂的。当然API也有好坏之分,编写制定好的API接口比开发应用更难。这需要你具备更强的架构设计能力,从具体中提炼出通用的操作能力,以及要求可读性更强的命名能力。

自从互联网上分布式 Restful 体系架构提出后,web上的 OpenAPI 也在日益增多,但是大部分OpenAPI还是在各行其是。认证这块,虽然有统一的标准OAuth, 但是对普通开发者来说,还需要去了解OAuth的内部原理,使用上还是难用,而且各个站点对OAuth的具体实现上,又略有差异,这更增加开发者的负担。所以目前出现具体针对各大站点的OAuth认证的二次封装的开发库,降低普通开发者的使用难度。现在这些基础通用操作再次被“无后端”构建模式统一封装和组织,使得普通开发者更加容易的使用。再次降低了开发者的门槛,开发者可以完全不管后端的架构设计和组织了。那么遵循这样的普及,互联网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各式各样的云服务API平台,未来的互联网架构也将从独立的web站点,变成了彼此分享协作的WebApp。

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个例子。

例子

首先,我们从帐号管理开发谈起,在传统开发中,我们需要定义帐号的表结构,进行数据库服务器配置,然后运行数据库服务,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,并初始化数据。那么在“无后端构建”的开发中,上述操作包括登录,都没有必要再去做这些繁琐的操作了,你只需要再云服务后台添加一个数据库设置好访问权限,然后在前端应用中,直接引用SDK,写代码即可,剩下的事情则交给云服务去做就好了,梦幻般的代码如下:

var mydb = new iDB("https://idb.isdk.org/mydb");
var account = myDb.account;

//注册一个新用户
account.signUp('[email protected]', 'secret', {name: "Mike John", birthday: '1988-01-01'});

//登录
account.signIn('[email protected]', 'secret');
//使用第三方登录(Oaccount)
account.signIn(using: 'google');

//改变密码
account.changePassword('currentPassword', 'newPassword');
account.change('password', 'newPassword', {secret: 'currentPassword'});

//改变Profile的信息
account.change('nickname', 'newNickname', {secret: 'currentPassword'});

//获取profile
account.get();
account.get('name');

//彻底销毁自己的帐号
account.destroy({secret: 'currentPassword'});

//注销
account.signOut();

//忘记密码了,发送重置密码链接到指定邮箱
account.resetPassword('[email protected]');

数据存储也是类似,事实上account的存储就是来自store。

var store = mydb.store;
store.add(key, value);
store.update(key, value);
store.delete(key);
store.get(key);
store.listAll(key);
store.list(key, subkey_pattern, skipCount, count);

无后端的开发模式,实质是基于云存储之上的云服务模式。因此它不仅仅适用于HTML5应用,其它任何计算机语言都可以用它作为开发模式的。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抽象后端开发,剥离出了帐号和存储任务,慢慢的还会有消息(通知),在线支付/交易,评论,聊天等等各种各样的通用的操作(任务)会以更加简易方便的形式被剥离出来。

提了这么多,那么这到底是梦幻呢,还是现在就能在互联网上可以玩到的技术呢?毋庸置疑,这目前不仅能在互联网上玩到,而且BitTorrent, Codecademy等已经在产品中使用Firebase提供的无后端云存储服务,下面列举一些无后端云存储服务提供者和开源项目。

无后端云存储服务提供者与开源项目

  • [Sockethub]开源,数据后端为Redis, 将消息抽象出来的形成API,与应用交换.
  • [Hoodie] 开源,数据后端用CouchDB, API与设想的很接近。
  • [remoteStorage] 开源
  • [Firebase]      已经商业化
  • [Singly] 目前专注于针对认证、社交圈、文件分享集成以及API使用分析。
  • [deployd] 开源,数据后端用MongoDB, API 难用
  • [Parse] 商业化
  • [Kinvey]

问题

优势我们大家都看到了,无论从开发的角度来说,还是说从数据复用的角度来说,这样的模式都堪称完美。当然目前从开发的角度来说还是没有完全做到前端无痛开发来着,这主要集中在权限配置上比较复杂。

那么这样的“无后端”构架的模式到底还有什么样的弊端?下面分别从用户和运营方的角度来看看,他们的顾虑会是什么?

用户的顾虑

用户的顾虑不仅仅是从“无后端”构架才开始,当用户的数据被放在网上,用户的担忧就开始,用户的隐私是否会被泄漏,用户的数据是否被滥用?而随着美国施洛登暴露的隐私门,更引发了全球对自己在网上的数据的担忧。那么“无后端”构架应该怎么来避免用户的顾虑呢?

首先,用户隐私数据必须加密,而加密的密钥只有用户自己才有,平台和应用开发者都没有。

其次,以前数据库在应用开发者手中,存储方法的代码也在应用开发者手中,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数据是不是真的加密存放的。现在数据库在第三方平台上,那么这使得通过第三方平台直接去查看数据,或者委托他人验证,成了可能。如此一来软件再也无法对此作出虚假承诺欺骗用户。

运营方的顾虑

运营方可能顾虑的是我的账户数据,业务数据全在平台上了,那么这用户到底算是谁的?还有业务数据的安全怎么办?还有,如何能保证平台不利用我的业务数据?

我的回答是,不要在意用户到底算谁的,要在意的是如何为用户服好务,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,只有能满足用户的需求,让用户满意,才能留住用户,否则一切都是浮云。因此,作为运营方应该考虑的是,如果云存储服务挂掉,怎么办?